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時間有約

時間有約  
方向比效率重要我們建議的不是換個時鐘,而是提供一個羅盤

這本主要在說在很多現實生活上許多人,總是說只要努力工作、學習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運用新的技術或工具、利用特殊的方法建檔與安排行程,我們就能完成所有事情,可是這真的是你所想要的嗎?
後文會提到許多管理時間的方法如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漸漸改進到,我如何規劃時間,達到愛、生活、學習,和發揮影響力,做對我內心想要追求的東西,不像第一代被時間綁住了,我覺得很棒的地方在以終為始,並且使用符合農場法則的方式,找到符合人類四種天賦潛能自覺、良知、獨立意志、創造力只要我們的角色是源自使命、理想與原則,我們便不只是將時間分割,而是達成真正的「均衡」。均衡的意義在愛、生活、學習與發揮影響力,而角色則是彼此互補已達成均衡的管道。
我覺得生活要均衡,很多人因為愛、生活、學習、發揮影響力,
造成許多家庭失散,又在事業受到挫折,造成人生低落。
l       良知使我們懂得遵循使命與原則
良知的力量在於它能讓使命與原則相符,同時在面臨抉擇時給我們指引。設定目標的那一刻,其實便是在做一種抉擇。

我覺得良知很重要,我覺得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都知道
哪種該做哪種不該做,良知可以辨別哪個是該做不該做。
日復一日做同樣的事,為同樣的困難與缺點而痛苦,重複同樣的錯誤。我們從不自問:我可以從這一週的生活中學到什麼教訓,避免下一週重複同樣的問題?
原來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時間或者其他上的問題,可是如果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還是會一直發生。
相互依賴應該是、也必然和自給自足一樣成為人的理想,因為人是群居動物。
-甘地
一、   所有的公眾行為到頭來就是個人行為

柯維: 對待公眾的政策就是個人道德的擴大

柯維說的很好,公眾就是自己道德的擴大,所以許多人
無法跟同學好好相處,相信再其他團體也一樣,可能原因
就是出在自己身上。
雙贏的思維方式就是互敬的原則,就像馬太福音中的金科玉律──要別人怎麼待你,你就怎麼待人。

雙贏思維,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想法,這樣才能創造更多的
力量,幫助完成事情,而且大家可以拿到應有得福利。

改變世界,先改變自己
這不是件容易事,在目前急就章、短視近利的世界能不受歡迎。但是因為我們對讀者有期許,使我們勇於分享這些觀點。
我覺得縱使外在經濟有多麼不好,相信自己、改變自己,也是可以讓自己適應這個世界,不要抱怨這個世界或者其他人,如何提升自己,比較重要。




成功有約心得

與成功有約

我覺得這本書獲得很多的啟發,如現在的社會太重視效率了,如學校老師會希望你背快速解,直接帶進去、或直接背,使大眾會有有捷徑的意識出來,尤其很多的現狀解,並不是根本解,如內文所說:過去五十年來討論成功的著作都很膚淺,談的都是如何因應杜會形象的技巧與如何成功的捷徑。但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特效藥,治標而不治本。這本書作者希望我們跟著自然原則(農場原則),春天撥種、秋天收割都有他一定的程序要經過,絕不會有揠苗助長這樣的行為發生,我覺得內文還有一句話:你會漸漸發現依據原則的解決之道,和我們大眾文化中通俗的做法與思考方式是完全對立的,要是大眾灌輸給我們的是正確,那豈不是大家都成功了,可是金字塔底下還是佔大多數,我覺得不要盲目去受限自己的視野,或者,每個人心靈藍圖不同,看到的角度都不同沒有甚麼對錯好壞畢竟大家的生活環境不同,所接觸的層次也不同,是現代的教育教導太多是非對錯,如是非題不是對就是錯,讓小孩跟著大眾文化走的路線,自己以為照這樣走就可以達到目標是對的,其實缺少自己的人生目標、沒有以終為使,到頭來還是白忙一場,如書上七個習慣,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己解彼、統合綜效、不斷更新,這些是成功人士所具備的特質。
我相信很多人都沒有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像我週遭的同學他們沒有經過財務智商的教育,對於金錢觀念都是小時候家人給的觀念、或者社會所給的思維,對於金錢沒有觀念,當他們為了買奢侈品時,犧牲她們人生的黃金時間來打工,我相信他們長大後也會為錢工作,以致於讀好書、上好大學、找份好工作、企業會照顧你一輩子,每天為了金錢,忙忙碌碌也不知道自己在忙甚麼,我覺得要忙的有意義,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配合時間做出有幫助完成人生目標的事情才知道要事第一,是有輕重緩急,以自己的目標來判斷,就可以分辨很多的事情,讓自己才真正把時間花在刀口上,才不會讓很多不重要不急的事情佔滿了許多人的生活,或者沒有自己人生目標的人,總覺得每件事情都很重要,使他們失去寶貴的資產:時間來維繫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使的社會問題一再發生。關於雙贏思維,學校的教育,總是常常給人有一個觀念,第一名只有一個,讓小孩常常為了拿第一名,不擇手段,爭得頭破血流,總覺得讓別人贏太多自己就是吃很多的虧,不僅無法讓自己成長,也不願意讓別人成長,還會拖累別人。
我相信多閱讀書,可以用短短的一天可以去認識一個人花了畢生的心血的著作,是讓自己不斷更新的好方法,書上常常看到很多成功人所用的成功的方法,都是很類似,可是跟大眾的思維總是相差異遠,我相信跟隨成功人的腳步,可以使自己也成功,成為富足的人,不僅在金錢方面、人際關係、自我成長、健康身體、都是缺一不可,看了這本書與其他書作為比較,成功人的模式都是一樣的。

創意學心得

一旦被發現,所有的真理都很容易理解;重點是要發現它們。

「智慧」決定創意人為自己所出之創意題目的深度及挑戰:「方法」決定創意人解題的效率,也決定創意人解題的創意。
裡面有提到説現在的教育,確實著重在方法,可是往往都忽略智慧的重要性,
否則孔子、聖人門徒未何這麼多


創意必須超越界限,為創意下定義本身就違背了創意。
世界上都一直在變化,昨日的創意成為今日的平常 ,
我絕得沒有一定跟後面的標籤是一樣道理,不要一下子下評論
智慧」與「方法」。在佛法中,這兩個名詞意指心靈修行中兩種不同但不可分割的能力。任何修行如果只有智慧而沒有方法,就沒有具體方式來達成;如果只有方法而沒有智慧,就像一個人每天認真念經,卻不了解經文的真正意義,不能說不好。但這樣的修行也很難有所成就。

我覺得智慧就像心法一樣,方法就像武功招式,很多人只重其招不重其義,只是看到外表而已,不懂意義就好像,瘋狂踩踏腳踏車,卻不知換檔一樣,只看到別人輕鬆騎就很快,
自己這麼努力卻沒有功效。

沒有任何元素是「空降」到我體內的。而如果這些元素沒有儲存在我腦中,催化劑也不可能催化出這樣的反應。
1.我生命經驗中的許多事件必須已經被儲藏在某處。

2.必須有一種機制被啟動,知道在哪裡找這些事件,以及哪些事件能夠琅哪些事件串連在一起。

之前有體會到百思不解的問題,自己也忘了,突然看到自然現象就突然頓悟的經過,
只要做好準備好學生,老師自然會出現,自然會水到渠成,可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所以,一切的基礎在於我們內在裝了什麼,因為那才是創意的原始材料,那才是作業系統取材的花園。 當「靈感」自外降臨,它是一個火花,一個催化劑,而不是一個檔案。外在的故事或事件可能成為催化劑,刺激我們內在的作業系統,但是這些外在故事或事件無法取代作業系統。我們只能靠自己的井來取水。自己的井中有多少水,是自己長年的積蓄。

原來我知道我未何喜歡聽老歌,原來老歌的歌曲可以觸動有經歷的人的心,格外貼切,鼓動人心阿

創意的第一個關鍵就是我們內在所儲存的一切。創意的第二個關鍵就是神祕電腦的「作業系統」,也就是將所有檔案抓出來,合適地組合在一起的機制。

全世界的藝術及創意教育都重視「方法」,甚至只教「技巧」。如前所述,在各個科目之內都隱含著深度智慧,這智慧不另外教導,

我相信需要智慧才能看透整個來龍去脈,引用其他自然法則來套用身上,
創造新的創意

工業革命以來,人活在社會的目的不再是為了追尋生命的意義,或者懷疑存在的價值,而是為了創造經濟價值,賺錢。智慧貶值了,同時創意走入死巷;如果創意人想透過創意創造經濟價值,就不容易創造出有深度的作品;因為缺乏智慧,作品也缺少透視力和有機性。而主流社會不再追求智慧,更造成創意品質低劣的惡性循環。

其實所有的問題就是因為現在沒有人可以教我們怎麼活,唯一能教我們活的就是媒體,而你如果相信媒體所教我們的,它唯一的訊息就是「買買買!儘量而趕快去消費吧,買買買!愈多愈好,愈快愈好!」這已經成為我們生活最高指導原則了,再也沒有任何指示給我們這個心靈空虛的時代了。
創造一些不會思考的小孩,只會崇尚時尚跟流行,只見其招不見其義,
不知道自己生存意義在哪

創意的泉源
 人類所能經歷最美的事情就是神祕。神祕是一切藝術與科學的泉源。
或許矇矓美就是這樣吧,對於未見過、新興的東西感到好奇,使的
科技使於人性,科技的日異更新。創新改變生活型態

如果沒有這方面的智慧,她可能運用自己藝術方面的才華建構出一些好看的舞台畫面,但力量與深度有限。同樣地,如果梵谷缺乏個人智慧,他可以畫出美麗的構圖,但不可能在畫中注入強烈的生命力。所謂的「賞心悅目」,能令人悅目,未必能真正讓人賞心。
原來成功的畫家作家,都是賦予新的生命,讓新生命來告訴觀畫的人,才會有天價的價值出現。

一幅畫有它自己的生命。我只是試圖讓那生命穿透出來而已
一個輸出、一個輸入,創意必須有來源,這來源是自己心中的累積,心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一切
我們會發現,在這個分析下的人生很恐怖,因為人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習性設定的「自動駕馭」下無意識活著。我們習慣性地自動遠離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接近喜歡的東西,。從小到大,行為模式愈來愈可預期,漸漸僵化。僵化立即加重遮蔽我們的創意泉源,成為創意的嚴重障礙。
自動對於無所謂的事不予理會
所以 一件事務對於每個人感覺不同,先知先覺、後知後覺、不知不覺,因為大部分時間都試自動駕駛,而且自動對於無所謂的事不予理會,習慣的可怕


創意的旅程不在於尋找新的景觀,
而在於得到新的眼睛。
我們要培養看見事物原貌的能力,儘量延緩下標籤的時間,這就是改變「如何看」的核心方法。如果能去掉日常事物的標籤,我們就有能力去掉更複雜事物的標籤與概念,好比說人際關係、組織,甚至概念本身。當心中沒有偏見,生命是開放的。當我們沒有偏見,一切孕育在事物之內的可能性都會顯現,任何事物都能順利和其他事物連結,自然就能產生創意。

所以成功的作家畫家對於美的定義和平常人不同,我們總是覺得對美的定義有一個標準在
,可是萬物是開放的,對於不美的東西我們往往不去多看一眼,錯失體會的機會。


1.直接看到事物原貌的能力。原汁原味,不加不減,這能力讓我們在看到一樣東 西、一件事的時候可以單純地「看到它」,在這種純淨的「看」中,能夠看到它的精華。這就是我所講的「如是觀」。
2.看到事物因果的能力。也就是我們能看到造成事物現況的前因,也能夠推測到這件事未來可能的走向。好比說看到一個人做出完全不理性的行為,也可以理解為什麼,以及這些行為所帶來的可能後果。這就是創意金字塔中的「因果觀」,是一個比較分析性的方法。

好建議阿,拿掉有色的眼鏡


對我來說,只有一個方法來解決第一步無法下手的問題:「做。」不敢下手意味著害怕做錯。但不做,永遠也無法做對。先下手,就算錯,也才能發現錯,才能改變方向,找對路徑。亞里斯多德說:
有些事情,在做之前必須學會做,這些事必須靠「做」才能學。

感謝書上的建議,JUST DO IT 很多事情一做就知道,訣竅在哪,實境去體會看看。就像富爸爸的邊學習邊做。
「智慧」包含太多知識、經驗,以及最重要的、一種組合思考的機制。面對同樣的問題,不同的主管擁有完全相同的方法蒐集分析問題用的資訊。資訊相同,為什麼最後決策判斷卻不同?為何有的決策判斷成功,其他的失敗?可以說,成功的主管有一台良好的內心電腦,這一台電腦有豐富的檔案庫,以及明快健全的作業系統,讓他面對同樣的資訊,能夠自然而自信地做出別人無法達成的結論。這就是創意智慧的表現。


這本書的確是好書一本,我覺得他的重點如下
1.增加自己的視野、多觀察這個世界的一舉一動,就可以發現許多的自然原則是共通的
2.拿掉有色的眼鏡,會使你發現這個世界是不同的,萬事都有原因,不會平白出現
 也不會平白消失,都是有意義的行為,最後會頓悟這個世界的規律!
3.影響力與智慧有關,成功畫家

吸引力漩渦心得

吸引力漩渦心得
宇宙的法則與奇蹟就是:美好的生活就會這麼立即被你吸引而來……原來幸福不是追來的,而是當你的心境與狀態(振動頻率)準備好(真心喜悅)時,幸福就會鋪天蓋地湧向你!
我相信這個世界所有萬物都是息息相關, 每天思想都是美好的一天

生命的基礎是自由,生命的結果是擴展,生命的目的是喜悅
這句給我的感受是,人要懂的找到自我,並且自由,發揮自己的影響力,達到人生的目標=喜悅
你可以批評成功人士他們說謊、詐騙、竊取的行為,而不是指責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說謊、詐騙、竊取。看不起成功,你就無法成功!
因為看不起成功等於希望自己不要成為那成功的人等於自己不會是成功
一旦接受了「萬物皆為人效力」的前提,我就打開了財務健康之門。
吸引力法則(即同頻共振,同質相吸)
所有關係都是永恆的,一旦建立後,就永遠成為你的振動構成的一部分,而你握有創造的力量,就在這充滿力量的當下,你現在的面目與你正在成為的面目合而為一。
若你能夠與內在的力量協調一致,在其他層次和主題上(還有和其他人),才有可能達成和諧。
揭露這些錯誤的前提可以澄清問題,將一切導向幸補的道路,這麼做似乎很合乎邏輯。然而,當你站在錯誤的前提中,只會看到錯誤前提帶來的結果,通常你會被捲入其中的振動,開始吸引同類的事物,結果根本看不到原本的錯誤。當生活一如往常,按著你「相信」的方法前進,你感受不到虛假。
大多數人相信,只要能控制局勢和其他人,他們就會覺得更好,但這種信念卻是所有錯誤前提中最嚴重的。你以為假如你能改變所有的情勢,眼前所見事物就會變得更好一些,這樣的想法違反了宇宙定律,以及你存在的意義。你從來不想控制周遭的一切。你只想控制自己的思緒。
形的你和無形的你之間的關係會深刻影響你的每一段關係,對象可能是其他人、動物、你的身體、金錢、概念、想法,以及生命本身。
有些人用靈魂本源來代表無形的自己;雖然我們比較喜歡的說法包括內在的自己、更廣的無形角度或本來的面目,我們希望你能了解更重要的一點:無形的你和有形的你同時存在
我們要你了解,當你專注於有形的你,心中冒出想法、嘴巴說出話語、身體開始行動…‥
將思緒放在某個東西上,你就開始把那個東西的本質吸引到你的體驗中。一旦把注意力放在某樣東西上,就激發了內心的思維振動,擴展就此延續。換句話說,你愈在意某樣東西,內心對於它的振動就愈活躍。振動持續得愈久,吸引力就愈強,最終你對這種活躍振動的經驗會變得牢不可破。你用振動思維發出要求後,體驗中的所有事情便會來到。
吸引力法則會回應你在物質環境中提出的思維、話語和行動,同樣也會對你的振動實相做出強而有力的回應。當內在的自己擴展後發出清晰的振動頻率,負責掌管宇宙間所有振動的吸引力法則會加以回應,結果就匯流成強大的吸引力漩渦
在你生命中出現的每個人,不論是你所謂的朋友或愛人,敵人還是陌生人,他們都是因為你的振動頻率發出要求才會來到這裡。你不只邀請了那個人,也招來了他的個人特質。

吸引力漩渦心得

吸引力漩渦心得
宇宙的法則與奇蹟就是:美好的生活就會這麼立即被你吸引而來……原來幸福不是追來的,而是當你的心境與狀態(振動頻率)準備好(真心喜悅)時,幸福就會鋪天蓋地湧向你!
我相信這個世界所有萬物都是息息相關, 每天思想都是美好的一天
生命的基礎是自由,生命的結果是擴展,生命的目的是喜悅
這句給我的感受是,人要懂的找到自我,並且自由,發揮自己的影響力,達到人生的目標=喜悅
你可以批評成功人士他們說謊、詐騙、竊取的行為,而不是指責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說謊、詐騙、竊取。看不起成功,你就無法成功!
因為看不起成功等於希望自己不要成為那成功的人等於自己不會是成功
一旦接受了「萬物皆為人效力」的前提,我就打開了財務健康之門。
吸引力法則(即同頻共振,同質相吸)
所有關係都是永恆的,一旦建立後,就永遠成為你的振動構成的一部分,而你握有創造的力量,就在這充滿力量的當下,你現在的面目與你正在成為的面目合而為一。
若你能夠與內在的力量協調一致,在其他層次和主題上(還有和其他人),才有可能達成和諧。
揭露這些錯誤的前提可以澄清問題,將一切導向幸補的道路,這麼做似乎很合乎邏輯。然而,當你站在錯誤的前提中,只會看到錯誤前提帶來的結果,通常你會被捲入其中的振動,開始吸引同類的事物,結果根本看不到原本的錯誤。當生活一如往常,按著你「相信」的方法前進,你感受不到虛假。
大多數人相信,只要能控制局勢和其他人,他們就會覺得更好,但這種信念卻是所有錯誤前提中最嚴重的。你以為假如你能改變所有的情勢,眼前所見事物就會變得更好一些,這樣的想法違反了宇宙定律,以及你存在的意義。你從來不想控制周遭的一切。你只想控制自己的思緒。
形的你和無形的你之間的關係會深刻影響你的每一段關係,對象可能是其他人、動物、你的身體、金錢、概念、想法,以及生命本身。
有些人用靈魂本源來代表無形的自己;雖然我們比較喜歡的說法包括內在的自己、更廣的無形角度或本來的面目,我們希望你能了解更重要的一點:無形的你和有形的你同時存在
我們要你了解,當你專注於有形的你,心中冒出想法、嘴巴說出話語、身體開始行動…‥
將思緒放在某個東西上,你就開始把那個東西的本質吸引到你的體驗中。一旦把注意力放在某樣東西上,就激發了內心的思維振動,擴展就此延續。換句話說,你愈在意某樣東西,內心對於它的振動就愈活躍。振動持續得愈久,吸引力就愈強,最終你對這種活躍振動的經驗會變得牢不可破。你用振動思維發出要求後,體驗中的所有事情便會來到。
吸引力法則會回應你在物質環境中提出的思維、話語和行動,同樣也會對你的振動實相做出強而有力的回應。當內在的自己擴展後發出清晰的振動頻率,負責掌管宇宙間所有振動的吸引力法則會加以回應,結果就匯流成強大的吸引力漩渦
在你生命中出現的每個人,不論是你所謂的朋友或愛人,敵人還是陌生人,他們都是因為你的振動頻率發出要求才會來到這裡。你不只邀請了那個人,也招來了他的個人特質。

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深度匯談 心得

書有三種語言
第一種是有意義的聲音與語言,我以更易於理解的概念,來向各位說明語言的意義與整個外在的環境。第二種是感覺與美學的語言和聲音,這指的是人們在對話中的美感、聲韻和時機,因為人們的感覺會深深地影響到內在思考。第三種是力量的語言和聲音,特別是行動的力量,而這裡的聲音所指的是,人們為了在行動上更有效率所需的工具。
    對話(Dialogue)不只是談話(conversation)而已,而是要採取行動。所以,對話可以包合這三種聲音:意義、美學、力量。

之前看完微軟英雄,看到了比爾蓋茲,在他的事業裡,談判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看到許多的談判技巧,這邊我覺得作者說的很好,讓我知道讓我知道說話的意義在哪了。
第一部:何謂對話
人們可以透過學習,刻意創造我們想要的談話,尤其是在重要的場合
對話的三種層次
人們之所以會一直保有獨自思考的缺點,是因為人們下定結論之後,接著並沒有對它們再進行測試,只將原本的推論視為事宜。換句話說,我們封閉自己,將自己關在各自的思考當中,執著於原來的意見,然後設法找到證據,證明自己是對的,而且對於指著我們錯誤的明顯證據卻視而不見

每當您看到某人的一項特質,一定會繼續觀察他,並在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對他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我覺得追隨成功人的腳步,成功人會這樣說,一定有他的道理,很多人
往往超乎自己的經驗,就加以排斥。

這個看法充斥在社會與科學的思想當中,造成世人對機械結構、預測與控制的狂熱。
團體對談的另一項好處.是每個人皆有機會接受各種由他人提出的聲音。不同的參與者其實可以反映各種不同的看法,而當這些聲音出現時.我們可以選擇拒絕,或接受它們與「我」的關連性。不論我們承不承認,我們內心都有很多不同的聲音,有些聲音來自我們再也想不起來的地方,而有些想法則是我們自己創造的。
我們如果受制於某一個觀點就會僵化、無法行動,而暫緩的第一步就是往後退一步

這裡提到當團體對談,每個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時,就可以從別人的
身上發現到自己的所需、加以學習,但是我們要保持開放的心理,可以接
受不同的看法,使自己更加茁壯。
反思自己的思想有一點像是打開思想工廠之門,然後看看當中的製作流程。一般來說,我們都只注意到思想工廠的產品  思維,卻一點都不知道自己的思維到底如何產生。暫緩就是反觀這些思想的具體行動。
  集體的暫緩是將問題提出,讓每個人都能對問題進行思考。團體中的暫緩就像個人所做的暫緩一樣,需要打破習慣性的記憶,以新的反應面對問題。
我們這個世界可能欣賞雄辯的人,所以您若保持沈默,所遭受的風險可能不小。但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感覺.看法,我們也許必須學會怎麼傾聽。我們並不一定要說出自己所想的每一個字。其實,學習選擇說哪些、不說哪些,都能讓我們的生命更有控制力.更具穩定性。


很多人都感受到說話的「壓力」。由於這樣的壓力,您會漸漸產生某一種想法。也就是說您在說話之前,應該先想清楚日後要說什麼;就像洗照片一樣,您要一張完整的照片,不要一張洗到一半的照片。有時候照片很快就可以洗好,有時候要等待久一點。
當一個人要說出話來,所要承擔的壓力不只是當下還有未來的作法,
之前看有錢人和你想的不同,裡面提到有錢人 先下定好目標,之後
不會反反覆覆,遇到改變決策,就會思考許久,相反的失敗者的思維
就相差180度了。 
沒有一開始就問我要提什麼論文題目,或是應該讀哪些參考書目。他簡單問了一句:「您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

跟富爸爸說的很類似,想做甚麼,先問自己想成為哪種人。
談話當中的聲音,對談話意圖和內容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說話是有能力的,思維→行動→結果,當我們說出來的時候就是行動的表現,當然會有不同的結果

其他人注意聽,一直到他的聲音在空氣中完全消失為止。一般人都會發現,如果他們在他人結束談話之後,等待幾秒鐘,不立刻發言,一定可以在這段時間內感受到意義上的改變。不過通常在談話進行的時候,說話速度都很快,而停頓不講話時就會變得很奇怪,甚至不禮貌。所以團體可以聚在一起做這項練習,使停頓下來的空間成為大家都很熟悉的現象。
如果參加深度匯談的所有人,都意識到「切入重點」這個挑戰,那麼集體的聲音很快就能出現。假如大家把這個挑戰當成是一項策略,而不是習慣動作,
共同思考這門藝術的核心,就是要探索參與者最深的動機和意圖,這項境界的中心精神就是原諒,不論這個人外顯的動作如何,您要記住去觀察他背後的動機,這並不表示我們完全不管行為,而是透過這個方式,我們可以更加瞭解他人的行為,
力量並不是權威的意思,只是「把事情做好」的精神罷了。這樣的人只注重在行動和領導力,他們隨時都準備承擔責任,使事情有進展。
在隨意的體系裡,每個人都可以決定自己對空間和時間的定義。如肯托所言,當個人受到鼓舞,且允許「做自己的事情」。以隨意體系做事的人活在當下、依照隨時的狀況產生創意。


這邊我覺的作者提到,當共同思考的時候,也是團隊的表現時,會遇到的情形,運用上面的方法,可以促使我們有更好的傾聽、更好的團隊氣氛。

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行銷贏家 心得

這本書主要在說 如何行銷,不管對內的公司營運、或者對外的行銷,
都有一些的方法,對內的話,要擬定計畫否則就會像文中,只見公司上上下下忙得像隻無頭蒼蠅,重複地做些別人已做過的事,老是在嘗試錯誤,或是花上許多時間在彌補過錯更可悲的是,同樣的過程卻是一再地發生。
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能使組織內的每一成員,向同一終點一起努力,而不是將大家的精力都耗費在不相干甚至相互抵消的行動上。

傳送DM中要注意其實一項訊息發展得再好,如果傳送的對象不對,那都是無效的。專家認為利用DM促銷時,必須把一半的精力放在郵寄名單上。
不管是足球賽或是商場競爭,成敗往往並非完全決定於策略的好壞,而在於個人基本動作的優良與否!

名指揮家艾薩克.史坦(Isaac Stern)就曾說過:「如果我一天不練習,只有我一個人知道;二天不練習,樂團的團員就知道了;三天不練習,就連聽眾都聽得出來了。」
如文中提到公司裡每個人的基本動作就顯的重要許多了,後文有提到說,
因為職員的專業能力不足,使許多的客戶就這樣的流失了,

在《超級銷售員》這本書中,就曾說過:
「我所在乎的不是你們把一件事做到百分之一千的好,而是使一千件事都能有百分之一的改進。也就是在有禮貌的應對客人的電話等芝麻小事上下功夫。這聽起來像是老生常談,但這確實是一個公司比其他公司成功的基本原因。成功的秘密在於不僅是坐而言,還要起而行,真正去實踐,才使得他與芸芸眾生不同,而引人注意」。

跟其他書說的,成功不僅只是坐而言,還要起而行,要去實踐,練好基本動作
而且不斷更新讓自己每經過一次就有一次的成長。
事前的演練,之後細節的追踪、徵信調查等等,所付出的代價通常都不大。反而是在問題發生後的一些急救措施,這些善後工作卻都所費不貲
我自己的經驗是這樣,事情發生前,明明可以用很少的時間、精神去完成他,
卻因為自己的懶散,反而釀成大禍,人財兩失,還會禍不單行呢!



要使開發出的新產品或服務能夠成功的四項要素:一、選擇適合的服務項目或產品;二、領導能士、管理方式及團隊動力;三、策略;四、執行
拒絕去嘗試新事物,當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花費及窘境。然而,在你決定以保守為原則前,問問你自己是否願意被歸類為拒絕新觀念的老頑固?
這邊就提到不斷更新,心智又喜歡保持原樣,保持開放的心情,這樣才不會
把自己設限住了。

IBM全球行銷副總裁巴克.羅傑司曾說:「顧客購買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能帶來的好處。句話說,顧客買的不是產品的外在,而是因為這個產品能滿足他們某些特別的需求,所以才買它。因此,你的行銷宣傳若愈能打中人心,就會愈成功。這說起來簡單,卻常常為人遺忘。大家還是常常製作出令廣告人印象深刻,卻不為購買者青睞的廣告。

我們要著重在 產品能帶來的好處,不光只是外觀的色彩,想出客戶願意買這個產品的原因何在,下去針對這個產品可以帶來的益處,加以說明。
這樣才能扣人心旋。

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有錢有理 心得


這本書 主要在討論 TO BETO DOTO HAVE ,你要先知道自己在金錢遊戲中,想要扮演的腳色為何,搭配作者歸納出來的ESBI,從中選擇自己所想要的生活,這讓我想起柯維的以終為始,先知道自己要的是甚麼!!
福特的一句名言這樣說道「思考是世界上最艱苦的工作,這就是為什麼很少人從事這項工作的原因。

看了許多書,發現 治病先治心,這是首要的重點、在富爸爸書籍中
很強調語言的力量、與情感的重要


:影響著我們從某種象限中創造我們的收入,取決於我們的基本價值觀、優勢、弱勢和興趣的內在差別

語言就是工具

1.E(employee,僱員)
當問題涉及到金錢和工作時,很多人甚至憎恨那種來源於經濟不確定性的恐懼感……因此渴望獲得保障。

2.S」(self-employed,自由職業者)
這是一群想「做自己的老板」的人,或者是喜歡「為自己做事情」的人。而是通過控制局勢和親自解決問題來消除恐懼,這就是稱「S」族為「親自做事」族的原因。

我稱這類人為「親自做事的人」。通常,當提到金錢這個話題時,一個頑固的、典型的「S」不喜歡讓他或她的收入依賴於他人。
3.B」(business owner,企業所有人)
,那些真正的企業主「B」喜歡自己身邊圍繞著來自四個象限「ESBI」的精英們。與「B」不同,「S」不喜歡委派工作(因為沒有人能做得更好),而真正的「B」喜歡分配工作。「B」的座右銘是:如果你能僱傭別人為你做事,並且他們能做得比你更好時,為什麼要自己做呢?
4.I」(investor,投資者)
投資者用錢賺錢。他們不必工作,因為他們的錢在為他們工作。

OPTOPM
很多人聽說過,獲得巨額財富的秘訣是:
1.OPTOther People's Time的縮寫,即:他人的時間。
2.OPMOther People's Money的縮寫,即:他人的金錢。
財富是用時間衡量的,而不是用美元度量的。
第六章  你不能光用眼睛看錢
「大多數人投資,」富爸爸說,「95%是用他們的眼睛,而僅有5%是用他們的大腦。」


每天都有一萬四千億美元通過電子系統環繞地球運轉,而且數額正在增加。今天,被創造和可獲得的貨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問題是今天的這些貨幣是看不見的,它們是電子貨幣。所以當人們用眼睛尋找貨幣時,他們看不見任何貨幣。大多數人靠工資單辛苦地生活,然而每天有1.4萬億美元環繞地球找尋想要它的人。它在找尋知道如何照顧它、培育它並能使它成長的人。如果你知道如何照顧貨幣,貨幣就會湧向你並且拋給你的人會乞求你收下它。
但是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照顧貨幣,貨幣就會遠離你。記住富爸爸對財商的定義:「財商不是你能掙多少錢,而是你能保有多少錢,錢為你工作的努力程度,以及這筆錢能維持多少代。」

「當人覺得需要錢時,」富爸爸解釋說,「『E』會自動地尋找工作,『S』通常會獨自做些事情,『B』會創辦或者購買一個產生錢的系統,而『I』會找機會投資於一項能產生錢的資產。」

「要從象限左側轉到右側,我必須做什麼」時,我的回答通常是:「關鍵不是你要做什麼,而是你『思考』做什麼以實現你希望的改變,也就是說,為了去『做』需要被做的事情,你首先需要『成為』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