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決定創意人為自己所出之創意題目的深度及挑戰:「方法」決定創意人解題的效率,也決定創意人解題的創意。
裡面有提到説現在的教育,確實著重在方法,可是往往都忽略智慧的重要性,
否則孔子、聖人門徒未何這麼多
創意必須超越界限,為創意下定義本身就違背了創意。
世界上都一直在變化,昨日的創意成為今日的平常 ,
我絕得沒有一定跟後面的標籤是一樣道理,不要一下子下評論
智慧」與「方法」。在佛法中,這兩個名詞意指心靈修行中兩種不同但不可分割的能力。任何修行如果只有智慧而沒有方法,就沒有具體方式來達成;如果只有方法而沒有智慧,就像一個人每天認真念經,卻不了解經文的真正意義,不能說不好。但這樣的修行也很難有所成就。
我覺得智慧就像心法一樣,方法就像武功招式,很多人只重其招不重其義,只是看到外表而已,不懂意義就好像,瘋狂踩踏腳踏車,卻不知換檔一樣,只看到別人輕鬆騎就很快,
自己這麼努力卻沒有功效。
沒有任何元素是「空降」到我體內的。而如果這些元素沒有儲存在我腦中,催化劑也不可能催化出這樣的反應。
1.我生命經驗中的許多事件必須已經被儲藏在某處。
2.必須有一種機制被啟動,知道在哪裡找這些事件,以及哪些事件能夠琅哪些事件串連在一起。
之前有體會到百思不解的問題,自己也忘了,突然看到自然現象就突然頓悟的經過,
只要做好準備好學生,老師自然會出現,自然會水到渠成,可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所以,一切的基礎在於我們內在裝了什麼,因為那才是創意的原始材料,那才是作業系統取材的花園。 當「靈感」自外降臨,它是一個火花,一個催化劑,而不是一個檔案。外在的故事或事件可能成為催化劑,刺激我們內在的作業系統,但是這些外在故事或事件無法取代作業系統。我們只能靠自己的井來取水。自己的井中有多少水,是自己長年的積蓄。
原來我知道我未何喜歡聽老歌,原來老歌的歌曲可以觸動有經歷的人的心,格外貼切,鼓動人心阿
創意的第一個關鍵就是我們內在所儲存的一切。創意的第二個關鍵就是神祕電腦的「作業系統」,也就是將所有檔案抓出來,合適地組合在一起的機制。
全世界的藝術及創意教育都重視「方法」,甚至只教「技巧」。如前所述,在各個科目之內都隱含著深度智慧,這智慧不另外教導,
我相信需要智慧才能看透整個來龍去脈,引用其他自然法則來套用身上,
創造新的創意
工業革命以來,人活在社會的目的不再是為了追尋生命的意義,或者懷疑存在的價值,而是為了創造經濟價值,賺錢。智慧貶值了,同時創意走入死巷;如果創意人想透過創意創造經濟價值,就不容易創造出有深度的作品;因為缺乏智慧,作品也缺少透視力和有機性。而主流社會不再追求智慧,更造成創意品質低劣的惡性循環。
其實所有的問題就是因為現在沒有人可以教我們怎麼活,唯一能教我們活的就是媒體,而你如果相信媒體所教我們的,它唯一的訊息就是「買買買!儘量而趕快去消費吧,買買買!愈多愈好,愈快愈好!」這已經成為我們生活最高指導原則了,再也沒有任何指示給我們這個心靈空虛的時代了。
創造一些不會思考的小孩,只會崇尚時尚跟流行,只見其招不見其義,
不知道自己生存意義在哪
創意的泉源
人類所能經歷最美的事情就是神祕。神祕是一切藝術與科學的泉源。
或許矇矓美就是這樣吧,對於未見過、新興的東西感到好奇,使的
科技使於人性,科技的日異更新。創新改變生活型態
如果沒有這方面的智慧,她可能運用自己藝術方面的才華建構出一些好看的舞台畫面,但力量與深度有限。同樣地,如果梵谷缺乏個人智慧,他可以畫出美麗的構圖,但不可能在畫中注入強烈的生命力。所謂的「賞心悅目」,能令人悅目,未必能真正讓人賞心。
原來成功的畫家作家,都是賦予新的生命,讓新生命來告訴觀畫的人,才會有天價的價值出現。
一幅畫有它自己的生命。我只是試圖讓那生命穿透出來而已。
一個輸出、一個輸入,創意必須有來源,這來源是自己心中的累積,心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一切。
我們會發現,在這個分析下的人生很恐怖,因為人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習性設定的「自動駕馭」下無意識活著。我們習慣性地自動遠離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接近喜歡的東西,。從小到大,行為模式愈來愈可預期,漸漸僵化。僵化立即加重遮蔽我們的創意泉源,成為創意的嚴重障礙。
自動對於無所謂的事不予理會
所以 一件事務對於每個人感覺不同,先知先覺、後知後覺、不知不覺,因為大部分時間都試自動駕駛,而且自動對於無所謂的事不予理會,習慣的可怕
創意的旅程不在於尋找新的景觀,
而在於得到新的眼睛。
我們要培養看見事物原貌的能力,儘量延緩下標籤的時間,這就是改變「如何看」的核心方法。如果能去掉日常事物的標籤,我們就有能力去掉更複雜事物的標籤與概念,好比說人際關係、組織,甚至概念本身。當心中沒有偏見,生命是開放的。當我們沒有偏見,一切孕育在事物之內的可能性都會顯現,任何事物都能順利和其他事物連結,自然就能產生創意。
所以成功的作家畫家對於美的定義和平常人不同,我們總是覺得對美的定義有一個標準在
,可是萬物是開放的,對於不美的東西我們往往不去多看一眼,錯失體會的機會。
1.直接看到事物原貌的能力。原汁原味,不加不減,這能力讓我們在看到一樣東 西、一件事的時候可以單純地「看到它」,在這種純淨的「看」中,能夠看到它的精華。這就是我所講的「如是觀」。
2.看到事物因果的能力。也就是我們能看到造成事物現況的前因,也能夠推測到這件事未來可能的走向。好比說看到一個人做出完全不理性的行為,也可以理解為什麼,以及這些行為所帶來的可能後果。這就是創意金字塔中的「因果觀」,是一個比較分析性的方法。
好建議阿,拿掉有色的眼鏡
對我來說,只有一個方法來解決第一步無法下手的問題:「做。」不敢下手意味著害怕做錯。但不做,永遠也無法做對。先下手,就算錯,也才能發現錯,才能改變方向,找對路徑。亞里斯多德說:
有些事情,在做之前必須學會做,這些事必須靠「做」才能學。
感謝書上的建議,JUST DO IT 很多事情一做就知道,訣竅在哪,實境去體會看看。就像富爸爸的邊學習邊做。
「智慧」包含太多知識、經驗,以及最重要的、一種組合思考的機制。面對同樣的問題,不同的主管擁有完全相同的方法蒐集分析問題用的資訊。資訊相同,為什麼最後決策判斷卻不同?為何有的決策判斷成功,其他的失敗?可以說,成功的主管有一台良好的內心電腦,這一台電腦有豐富的檔案庫,以及明快健全的作業系統,讓他面對同樣的資訊,能夠自然而自信地做出別人無法達成的結論。這就是創意智慧的表現。
這本書的確是好書一本,我覺得他的重點如下
1.增加自己的視野、多觀察這個世界的一舉一動,就可以發現許多的自然原則是共通的
2.拿掉有色的眼鏡,會使你發現這個世界是不同的,萬事都有原因,不會平白出現
也不會平白消失,都是有意義的行為,最後會頓悟這個世界的規律!
3.影響力與智慧有關,成功畫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